建筑师是艺术家吗?丨记者手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05:00:00    

2025年4月,上海当代博物馆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媒体场。视觉中国丨图

这些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参观过上海所有重要的建筑展,关于安藤忠雄、隈研吾、托马斯·赫斯维克、矶崎新、贝聿铭、阿尔瓦多·西扎……建筑展的有趣之处在于,不可能将真实的建筑搬到美术馆里,但建筑师和策展人往往会创造性地将建筑语言“转译”成观众可以在展览上体验和感受的东西。

而和“什么是好艺术”相比,我们普通人往往对“什么是好房子”有更自信、更清晰的肉身经验。“安藤忠雄:挑战”是我近年来印象最深刻的建筑展之一,安藤忠雄的事务所根据复星艺术中心的展厅格局复现了“光之教堂”和“水之教堂”。一个人静静坐在“光之教堂”的黑暗中,出神凝望从十字形的缝隙中透进来的光线,我当时想,恐怕没有多少艺术家比这位建筑大师更擅长制作“装置艺术”了吧。

在美术馆里被建筑师的杰作感动得越多,我就越感到那些进入艺术殿堂的建筑师和我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建筑师有着天壤之别。建筑师其实是我父亲未尽的梦想,当年他高考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堂哥报考了建筑专业,走上了建筑师之路。堂哥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地产公司从事住宅设计,前几年因为公司收缩业务遭遇了裁员。在我眼里,堂哥只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在行业变化浪潮下有些身不由己的打工人而已,和建筑师高大上的文化精英人设无甚关系。

当然,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能被称为“大师”的人总是凤毛麟角,有能力、有资源做不同寻常建筑设计的佼佼者往往才会出现在展览里。那么,我们在观看他们的作品时——是的,我们甚至会毕恭毕敬地将他们的建筑设计称为作品——我们能够将它们视作放大了的、在城市空间中展示的艺术品吗?

2025年6月,上海徐汇区,市民在西岸美术馆观看“建造上海”特展中上海一些地标建筑模型。视觉中国丨图

“建筑师是艺术家吗?”在做《建筑展火了,建筑师呢?》这篇报道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可以说,这个问题是那篇报道的起点,它源自我这个长久的困惑。

“好的建筑师肯定是好的艺术家,但他们的准则和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端木霞子这样告诉我。她认为,艺术家享有更多自由去做个性化的表达,而建筑师的自由是有限的,他们有很多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在一定框架内行动。而伟大建筑师,往往能够突破边界,既坚持自己的创意,又能够说服客户,还要具备把创意落到实处的能力。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少见地揭示了建筑师工作中不那么光鲜、不那么“艺术”的一面。在“政治权力与赞助者”这个板块里,展览详细介绍了贝聿铭在改造卢浮宫时遭遇的重重障碍。接手项目后,他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将财政部搬离卢浮宫北面的黎塞留馆,开挖停车场创造两层的地下空间,并在拿破仑庭院中央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这个改造方案一经公布便引发了轩然大波,在1984-1985年间遭遇舆论的强烈抵制。

但贝聿铭沉住了气,顶住了压力。他通过在预定位置制作1:1的金字塔模型邀请市民参观,成功扭转了民意,也说服了时任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坚持自我,可建筑师不行。他设计玻璃金字塔也绝非哗众取宠,事实上在建筑师柯卫看来,它是一个“负面建筑”(negative building)——它用通透的玻璃尽可能减少自身的存在感,它存在的意义是将更多的光线引入地下空间,而地下空间疏通了复杂的动线,扫清了观众进入博物馆的障碍。

卢浮宫前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模型。IC photo丨图

“建筑师里有人想当艺术家,有人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但建筑师不是艺术家。”游旭东在采访中说。他是这样看待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区别的,对我来说颇有说服力:艺术家创造一个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建筑师在种种限制里帮助建筑使用者解决问题。

或许,建筑师是艺术家的认知更多出现在经济上行期;在房地产行业降温、城市建设趋于饱和的时代,建筑师创造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观、以一己之力改变城市景观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李翔宁告诉我,以前提及一座知名城市,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也曾经有过以建造更多高楼大厦为目标的时期。但如今,人们更关注的是一座城市是否通过新技术进行更细致化的治理、是否在城市规划上做到了以人为本。

他还注意到了近年来普利兹克奖、密斯·凡·德·罗奖等国际建筑奖项的评选趋势,是开始向日常性、微小的社会更新项目倾斜。“建筑师不再像造物主一样做个房子扔给你,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现在的建筑师要介入到社区里,与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建筑师要把自己作为社会进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不比其他的组成部分更重要。”

至于那些的确怀有艺术梦想的建筑师,如今可能反而是一个适宜他们跨界的时代。正如高长军在采访中所说的,人们对视觉奇观的欲望永远存在,而奇观不一定是建筑,它也可以是一家快闪店、一件公共艺术品、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

接受我的电话采访时,游旭东正在景德镇浮梁县。2021年,这里举办了大地艺术节:“艺术在浮梁2021”——邀请了26位艺术家在寒溪村及其周围创作了22个艺术项目。游旭东说,四年过去,其他的作品都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看到了,唯一留下的是建筑师马岩松的《大地之灯》。

“艺术在浮梁2021”开幕的时候我去现场采访过,那件作品我记忆犹新。马岩松在茶山上放了一盏“灯”。仿佛为了给一贯被村民忽视的风景创造一个新的焦点,他用半透的薄膜将山坡上几棵树包围起来。白天看,它像是一片掉落下的云朵;到了夜晚,这个装置又变成了一盏灯,仿若一个轻轻摇曳的彩色梦境。

你看,当建筑师想要成为艺术家时,他们也可以“降维打击”。

南方周末记者 林子人

责编 刘悠翔

相关文章:

建筑师是艺术家吗?丨记者手记08-08

名医来到家门口!南城县总医院特聘上海普外科专家为名誉科主任07-27

海报 | 关于基孔肯雅热,这几点你要知道→07-25

赏校园,涨知识!辽宁这几处校园博物馆值得一逛07-24

300841,筹划控制权变更!明起复牌07-20

经纬早班车|欧盟推迟对美关税反制措施;加拿大一架波音737客机发动机起火07-14

近现代名家艺术精品展长沙启幕07-13

潮评丨全球网红扎堆“中国行”, 乐见讲好中国故事的民间使者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