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5:26:00    

“这两个零件要对准,然后再压下去。”

  “老师,我来上手试试,您多指导我。”

  初次见到王德龙时,他正跟着厂里的机修师傅认真学艺,眼神专注、神情投入。

  今年50岁的王德龙,是阜南县老观乡和平庄台居民。谈及往昔,他回忆道,那时候蒙洼蓄洪区的庄台环境很差,全是泥巴路,家家户户挨在一起,抬头“一线天”,门口只能过一个人。“大家都是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在蒙洼蓄洪区,矗立着131座庄台,一旦开闸蓄洪,庄台就变成了孤岛。随着6座保庄圩先后建成,庄台人家的生活悄然改变。

  自搬迁到保庄圩内的淮安社区后,王德龙一家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里公园、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还引进了乔氏电子科技(阜阳)有限公司电动车线束生产项目,工厂建在小区旁,“家门口”就能上班。

  “过去五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德龙感慨道。此前,他和妻子在苏浙一带务工近20年,跑过运输、进过工厂,扣除房租、生活开销,每月到手约8000元。几年前,因老人需要照料、孩子面临上学,夫妻二人返乡。“刚回来时,附近没有合适的工作,只能骑车去阜南县城务工,妻子在家照顾老小,偶尔接点手工活补贴家用。”

  转机出现在2024年,电动车线束生产项目落户后,李文树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每天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岗,隔着工厂的窗口就能看到自家房屋。“现在厂里订单已经排到年底,我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收入有保障,又能照顾家人,还不耽误种地,日子过得舒心多了。”

  王德龙也成了厂里的技术保障人员,月薪有四五千元。“以前打工到处跑,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过得更踏实了,手头也宽裕了。”他笑着说,目前还在钻研机修技术,希望未来收入能再涨一涨,生活更上一层楼。

  淮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瑞对社区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引进的电动车线束生产项目,带动了近100名居民就业,其中大部分是从庄台搬迁过来的群众。”张瑞透露,社区后续计划引入更多企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以前庄台上太拥挤了,现在房子特别敞亮,还干净,一拿到钥匙就迫不及待地装修。”去年,庄台居民李影一家也搬进了淮安社区,刚搬过来,她就在厂里找到了工作。“现在生活特别方便,超市、卫生室就在家楼下,孩子上学步行几分钟就到学校,傍晚还能去旁边小广场跳舞,打心底觉得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影笑着说。

  “过去一提蒙洼,大家就想到洪水,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家乡。现在不一样了,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就业创业政策越来越好,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蒙洼留得住人了!”王德龙说。

  如今的淮安社区,房前屋后花草繁茂、绿树成荫,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路灯照亮每一条小道,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阜南县扎实推进蒙洼居民迁建工作,截至目前,投资约27亿元,搬迁安置9109户33216人。同时,将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工作核心,累计投入约2.2亿元,实施17个到村产业发展项目;在王家坝镇、老观乡等4个乡镇的保庄圩安置点周边,建成3个工业产业园,帮助3000多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月收入普遍在3000元左右,部分可达4000元以上。

  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环境整治……牢记“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殷殷嘱托,蒙洼蓄洪区汇聚奋进之力、阔步前行,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全媒体记者 储思路 通讯员 杨露琪 实习生 张鑫

相关文章:

阜阳:“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08-22

工人村社区:锔瓷非遗进家门 居民巧手传匠心08-17

今晚,都穿红的去!苏州队关键卡位战08-16

宛城区仲景街道:党建引领网格赋能 精准服务企业促发展08-15

桃南二社区:银发乐手奏响幸福晚年新乐章08-08

治理“新场景” 邻里新生活07-28

双空中花园+超130%得房率!这个豪宅在赣县区,根本找不到对手07-23

高考录取季,谨防“升学捷径”骗局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