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顺德用超187万人次游客与10.43亿元的文旅收入,书写了一篇中国人文经济的新故事。不是靠偶然的流量眷顾,而是凭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化学反应开启新的发展范式。
当其他城市还在追逐“特种兵式打卡”的流量狂欢时,顺德已悄然推进了“人文经济化,经济人文化”的双循环新探索,为中国人文经济的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五一”假期,顺德书写了中国人文经济的新故事。戴嘉信 摄
可以说,今年的“五一”,顺德为其他城市撰写了一篇名为“人文的经济化”示范文章。
顺德用文化赋魂,让历史街区、让公园成为生产力。在乐从大墩,古榕树下涌动的汉服巡游与街头快闪,颠覆了人们对“古村”的想象。如今的大敦村已摇身一变成为驻地艺术青年的灵感来源地,他们在这里感受、畅想、创作,这里没有大拆大建,却通过艺术周激活沉睡的祠堂、河埠头,昔日闲置民房已成网红咖啡馆、艺术民宿。

千年水乡逢简玩出新意。张艳青 摄
在杏坛逢简这座闻名珠三角的千年水乡,除了做好对原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还搞出了“新意思”。在逢简新地,一场“梭嗦游牧艺术部落”潮玩集市,让传统水乡“恋”上了街头艺术。“五一”期间,从进士牌坊到明远桥,从咖啡馆到潮玩集市,都是来此打卡的游客。
在顺峰山公园举行的“五一”嘉年华,有机融合自然、艺术、演出、旅游、美食、文创与潮流文化,实现6天活动400万次的曝光量、跻身大湾区文旅流量TOP榜。

顺峰山公园“五一”嘉年华持续吸睛。 良宣供图
这印证着顺德的深层智慧:人文经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让文化基因在烟火气中持续裂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文化流动资本化”的新打法。随着人流的不断增多,新的文化地标也被固化下来,成为当地的新产业,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事实上,“人文的经济化”一直都是各大城市深度挖掘的板块,但今年的顺德却给出了不一样的新探索:“经济的人文化”。

容桂渔人码头人气爆棚。李朝乐 摄
当容桂海骏达城的咖啡节吸引25万客流,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全国最大咖啡机基地”的产业延伸,更是人文经济最精妙的化学反应——产业优势与文化场景的双向赋能。不锈钢车间里淬炼出的精密制造基因,正转化为手冲咖啡的匠心情怀。这种“产业即场景,制造即文旅”的思维,让顺德跳出了“文旅搭台、地产唱戏”的窠臼,在咖啡杯里搅拌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五一”前开业的顺德万象汇,也是大打“世界美食之都”IP,汇聚了聚福名苑、德记、好利来、去茶山、阿嬷手作等近百家餐饮美馔,不少还是佛山首店。在地鲜食、异国料理、人气茶饮等多元风味在顺德相汇,丰富与焕新了顺德的美食体验,而美食文化也为消费带来新活力。这种创新,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译。

顺德让文化基因在烟火气中持续裂变。榕树头基金会供图
今年的“五一”,顺德真正从流量池转向了生态湖,寻找到了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这背后是顺德清醒的认知:人文经济不是烟花易冷的网红秀,而是需要持续滋养的城市生态。 顺德人文经济的城市实践表明,赓续历史文脉、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人文因经济加持而生机勃勃,经济因注入人文含量而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顺德的文旅故事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人文经济的本质,是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当代价值。
当文化底蕴与商业逻辑达成共振,当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交织共生,城市发展便跳出了“建设—衰败—重建”的怪圈,走出一条文化滋养产业、产业反哺人文的共生之道。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条路上,顺德不仅让陶冶性情的岭南水乡变成了动能澎湃的经济热土,更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城市竞争力,永远生长在文化自信的土壤之上。
采写:南方+记者 刘嘉麟
【作者】 刘嘉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顺峰时评|顺德人文经济开始“上道了”05-08
“移民铁幕”加剧美国内文化交锋05-08
城镇化率达67%,是个啥概念?05-08
50场演出辐射武汉三镇 五一假期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引发观演热潮05-08
5月10日,旅英青年钢琴家申一言来宛 感受内心深处的音乐回忆05-07
《帛书传奇》:溯文化之源 寻民族记忆05-07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