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区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深入推进“社区微业”,着力拓岗位、提技能、优服务,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青岛打造一刻钟为半径的“就业服务圈”
“有家食品企业正在招‘妈妈岗’,距离你家也不远,15分钟公交车程。”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铁橛山路社区45岁居民孙志霞,前脚登记了个人求职信息,后脚就收到了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岗位推荐。“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家门口’的工作。”已经入职上岗的孙志霞对这份新工作颇为满意。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社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承载着市民的衣食住行,也蕴藏着丰富的就业机会。今年以来,青岛着眼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把社区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深入推进“社区微业”,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通过开展“微招聘”、打造“微工厂”、开展“微培训”,构建“就近求职、乐享服务、临家宜业”的“家门口”就业新格局。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83万人,同比增长12.34%,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5万人。
“就享家”服务站
不久前,失业的王珊在李沧区书院路万达商场逛街购物时,恰巧碰到商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举办“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暖民生”专场招聘会。临时打印简历,现场跟企业招聘专员洽谈,很快她就找到了一家心仪的企业——青岛兴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初筛简历、面试考核,目前她已成功入职。
从社区群众家门口,到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区,再到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在青岛,这样的“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全市共有369家。这些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服务站,让青岛着力打造的“一刻钟就业服务圈”成为现实。
“探索社区就业新路径,首先要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随时随地享受就业服务。”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部部长于宁宁介绍,青岛坚持“站点跟着居民建”原则,在商超、楼宇、银行、书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人员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建立大量“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密织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现站点覆盖全域、服务辐射全民。
着眼居民日益多元化的就业服务需求,“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也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助力公共就业服务升级提质。比如,市南区创新设计移动式“就业服务小蓝车”,让就业服务随处可见、随时可享;市北区创新打造新就业形态空间,搭建起集直播培训、电商运营、帮扶就业于一体的服务载体;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将就业服务与数字电视结合,社区居民打开电视即可查询就业岗位、培训信息、补贴政策等,“足不出户”即时享服务、随时找工作……依托这些服务站点,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一季度已提供各类岗位需求超12万个。
社区“微工厂”
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安远路社区复兴社区B区,社区居民张丽跟另外十几名工人正“全副武装”进行气垫粉扑的包装作业。这个利用闲置房屋打造、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小车间,就是她所就业的社区“微工厂”。“‘微工厂’办在小区里,工作就在家门口,每天能拿到100块钱,挣钱、顾家两不误。”张丽说道。
为充分发挥周边闲置劳动力吸纳作用,青岛积极构建岗位开发、用工服务、政策激励协调联动机制,鼓励社区将闲置场地作为居民就业基地,开发简单易学、操作便捷的项目和灵活就业岗位,打造家门口的社区“微工厂”,助力“微就业”。
“社区‘微工厂’的打造,一方面优化闲置空间、盘活资源,另一方面聚焦‘青岛手造’‘文化旅游’‘家电制造’等特色产业,深挖岗位资源,拓展就业空间,真正实现了‘资产存量’变‘就业增量’。”于宁宁表示,在平度市新河镇,围绕特色草编产业,打造加工点“微工厂”,带动从业人员2万余人;崂山区周哥庄村发展集露营、美食、游玩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微工厂”,助力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激发就业创业活力,让家门口的“微工厂”真正成为就业“梦工厂”,青岛还在生产型社区“微工厂”基础上,依托“就享家”服务站点,开设“微培训”课堂。
“拿出之前钩好的花蕊,找到上面的引拔线,然后把黄色的线绕在手上……”在市北区辽源路街道佳木斯路社区“就享家”乐业服务站的“微培训”课堂上,全职妈妈石女士正在跟着老师学习手工编织花技能。小小针线在石女士手里上下翻飞,很快一个漂亮的花朵发圈就做好了,“做好的手工艺品简单的十几块钱一个,复杂的几百块一个,工作地点不受约束,在家抽空就能干。”石女士告诉记者。
辽源路街道人社中心主任张丽艳介绍,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提升就业能力、开拓工作岗位,街道将“微工厂”和“微培训”功能有机融合起来,“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化妆、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等生活服务类项目以及国潮面点、面包烘焙、手工编花、插花等生产经营性项目,推动解决了500户居民就近灵活就业。”
“专业化”服务
“我们梳理了几家企业招聘岗位,有物业公司文职,也有广告策划。”市北区四方街道上四方社区就业人才服务专员王悦提带着最新一期的“岗位连锁超市”招聘信息来到辖区一户居民家中。
在上四方社区,谁有电工证、哪户宝妈在找不坐班的工作等信息,王悦提信手拈来。“如果把就业服务定义为推荐工作,那是走不远的,必须对症下药、一人一策,让求职者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充分做好踏上职场的准备,才能真正帮到那些陷入困境的人。”王悦提告诉记者。
当前,随着就业服务场景重塑,就业服务质量也需提档升级。如何更好满足求职者的多元化需求?去年以来,青岛以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出台就业服务质量提升“32条”。
近日,山东省出台《关于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在全省遴选4个城市,开展“双圈”融合试点建设,青岛成功入选。“下一步,我们将以融合试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打通社区便民生活与公共就业服务的资源互融共享,打造更多‘两圈’融合型服务站点,提升居民‘家门口’就业、生活的便捷度和满意度。”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董海波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相关文章:
拓岗位、提技能、优服务!青岛打造一刻钟为半径的“就业服务圈”05-07
从“择城而栖”到“投资于人” 广东何以成为人才新高地?05-06
家门口享非遗+庙会,是怎样的体验?05-06
带娃上班两不误?威海“妈妈岗”助力宝妈逆袭,还能免费学技能05-06
外滩街道启动“红十字博爱周”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