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米,慢慢降落……”“起吊……”9月1日上午,鞍山海城马风镇山沟的梨园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刘华林戴着耳机,手持操作台操控着硕大的无人机,将刚刚采摘下来的几百斤南果梨从山沟吊运到路边的货车上。无人机飞起的那一刻,传统农耕种植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了当地果农智能化降本增效的模板。
刘华林就出生在马风镇,家里有20多亩南果梨果园,父母都是地道的果农,从小他就看着亲人从春天忙到秋天,懂得果农的辛苦。长大后他并没有子承父业继续种南果梨,而是自学美发技术,在当地开了一家美发馆。虽然美发与种梨隔行如隔山,但毕竟父亲依旧从事这份工作,那种辛劳让刘华林时时刻刻看在眼中。

2024年他从网络上看到南方已经推广无人机农业应用了,他当时想,自己的家乡的很多果树都在山沟里,每年夏天给果树喷淋农药时,果农背着沉重的农药桶奔走在山坡上,秋天采摘南果梨后,因为山路难行,很多时候还要靠人力将南果梨搬运下山,赶上下雨天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他研究了一番之后,自己出资5万多元购买了一架大型无人机,同时自费一万多学习并考取了无人机“驾照”,成功转型“科技飞手”。
“过去人工装运一趟至少要半个小时,最多背70斤;现在无人机两分钟就能运200多斤!”刘华林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介绍情况,有了这个设备,曾经困扰山区果农的运输难题,如今在科技助力下迎刃而解。原本一个梨园在采摘季节需要至少十个搬运工,每公斤梨采摘运输费用在三毛钱左右,而无人机不仅缓解了搬运人力的难题,还将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让果农受益颇丰。
不过,因为刚刚引进无人机一年,当地还有很多果农对它感到陌生,尤其在喷洒农药的环节上,很多果农还觉得无人机喷药没有人工喷药仔细,不过今年刘华林家的梨园就是无人机喷药维护的,入秋采摘时挂果一点不比其他果园差。“科技推广还是需要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虽然大家还是有点不相信无人机能干这么多事,但我相信这肯定是果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刘华林说。
全媒体记者 李军
相关文章:
高科技走进山沟里 无人机助力南果梨采摘季09-01
男子“黑飞”无人机直播拍摄通用机场:没收设备、罚款1500元08-10
日本玄海核电站发现三架无人机07-27
4.9亿吨!咱家有矿!07-09
胡塞武装发布超长训练视频:展示胸口碎大石、单手压枪射击等,士兵向制作成以色列和美国国旗的靶子射击07-03
低空交通赋能更多校园场景 全国首个校园低空“红绿灯”系统发布06-24
沈阳低空经济加速迈向“乘势高飞”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