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潘璐 杨千莹
7月初,华北电力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毕业生李家兴入职了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和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他毕业申请学位时,并不是通过论文答辩,而是以“新能源场站旋转部件自取能微型探测装置”这个产品设计作为实践成果,顺利通过成果鉴定,取得硕士学位。
这并非个例。据了解,今年全国首批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中,已有67人以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天津大学毕业生实践成果答辩鉴定会现场。受访单位提供
2022年,中组部联合九部委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要求高校打开大门,和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以工学交替的模式来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学生可凭借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这也是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领域的新突破。
其实,近年来,多所高校已允许部分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等代替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但在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领域,此次改革是全新的尝试。
今年起实施的学位法也明确,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或者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这让“不写论文也能拿学位”有法可依。
这项学位评价改革推进情况如何、效果如何?不写论文也能毕业,能否让我们看到更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走进企业一线搞研究
李家兴说,自己和同届的其他专业硕士相比,求职经历要顺畅许多,这得益于他3年前的选择。
当时,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梁光胜推荐他报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导师认为,工科更多应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是为了写东西、发论文,必须去企业实践。”李家兴说,自己也把在电力行业攻坚克难作为职业目标。
从研究生入学起,李家兴就由梁光胜老师和大唐集团正高级工程师刘守豹等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新能源场站在线监测的课题方向,也是由他和双导师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最终确定下来的。
“我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联培单位有15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比如国家电网、中国华能等。”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招生培养办公室主任谢昂均介绍,改革专项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企业直面工程一线的难点,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用实践成果来解决行业内“卡脖子”的问题。
在研究生一年级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李家兴进入大唐集团开展为期两年的专业实践。在产业导师的指导下,他前往四川等地的发电站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测算,了解行业内的短板和具体的应用场景。他的实践成果能解决水轮发电机转子旋转时无法布线供电,导致出现传感器检测盲区的问题,为水电站的数据监测提供了路径。

李家兴在某水电站集控室进行数据调研。 受访者供图
“我能够比较深度地参与电力一线的工作,学习成为一名工程师,而不是只刷个实习经历或者只为完成学校指标。”李家兴说。
有这样感受的不只是李家兴。首批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普遍认为,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源于工程需求,而实践成果也能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落地,这让他们在硕士阶段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天津大学硕士毕业生钟行建告诉记者,他以一份面向航空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的创新方案,全票通过成果鉴定。
“以前讲到创新,大家总会说高端模型和算法。但我更注重技术成果的转换,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研究的价值在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难题,并能看到成果的直接应用。”
今年,天津大学10名来自精仪学院、环境学院、建工学院、材料学院的工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以方案设计、产品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本次鉴定通过的成果均诞生于在企业研发的一线。”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刘庆岭介绍。
如何锻造更多卓越工程师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旨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改革推进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感受到了改变。
在传统的论文评价体系下,学生侧重学术理论创新,容易忽视工程应用价值。此外,评审专家多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工程实践中的技术细节、行业标准缺乏深入了解。刘庆岭认为,“有时候,学生会将精力集中在‘易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而疏忽工程工作实践。”而参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培养的学生能够较早进入企业实践,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也能扩充人才库,提前锁定需要的人才。

受访者供图
工程硕博士学位多元评价,突破传统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增强了工程硕博士的就业竞争力。谢昂均介绍,在华北电力大学,第一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留在联合培养单位的有88.23%,“在三方协议的制度保障下,企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投入是比较高的,这些学生也比较优秀,企业很希望他们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继续攻克行业难题。”
在企业看来,高质量产业课题能有效弥合工学之间的鸿沟,解决工程技术人才与科研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党组副书记李守武表示,目前,在联合培养的实践中,集团已建立企业课题库,构建起学生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到成果落地的完整工程实践链条。
学位评价体系的改革,也促进了工科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
多位首批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告诉记者,传统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容易产生所学知识滞后于行业发展或无法直接应用的问题。“如果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第一年的课程更偏向传统理论,后两年在企业的时候很多都用不上。”李家兴说。
在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下,华北电力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根据学生的反馈,将部分纯理论课程转变为综合性课程,并且加入了最新的工程案例。谢昂均介绍:“我校9本智慧能源系列教材入选全国电力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强化了理论基础和前沿技术的融合。”
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痛点,天津大学在课程中增设了企业前沿的模块,并推行“项目制”课程集群,强化以工程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整合。“比如在高端数控机床研究方向,我们在对国内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后,针对性地开设了包含数学及算法基础类、机床设计方法类等不同模块课程,让研究生知识能力与行业需求更匹配。”刘庆岭说。
多位专家认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仍需不断探索完善。目前,有的学校的导师对“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接受度较低,不敢轻易尝试。而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学生在后两年各自进入不同的企业,学校如何在实践阶段更多地跟踪、参与并及时给予指导仍缺乏系统性设计。
多元评价体系期待更完善
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已探索多年,说明了以实践成果替代论文考核这一做法,在工科是可行的。那么,其他学科是否可以复制这一路径?
“这种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绝不只是工科的专属。在人文社科领域,它可以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秘书长陈志文说,但这种路径的复制是有条件的,国家与相关部门需要尽快落实配套评价措施的改革,社会应尊重高校在评价体系上的自主权。同时,高校不能以实践成果“替代”为由放松质量标准,而应进一步探索基于工程项目实践的个性化评价模式。
事实上,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之前,浙江已有许多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尝试。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2020年就规定,允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使用以签约作者身份、在知名网络文学平台完成的作品,申请代替毕业论文答辩,不过要通过一定程序的严格考核。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阅读市场繁荣,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贺安芳打了个形象的比方,网文创作平台就像工厂,网文就是生产出的“产品”。网文,能够让学生在一线市场直接接受检验,所以经过研究决定尝试这样的评价方式。
然而,多学科推广不等同于“一刀切”复制。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绪提出,以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的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
“工科、艺术设计等应用型学科能够用实践成果与产业链接,但像物理、数学等基础性的学科,理论性很强,它们的核心价值是探索未知,可能并不对当下的生产力发展产生直接作用。如果学生不打好理论基础,可能就偏离了这些基础学科的本质。”刘绪说。
“替代”方案的改革实践,不仅是一次制度完善,更是一次对高校办学理念的引领。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拓宇分析,传统的以学术论文为主的评价方式,偏重于同质化培养科研型人才,而今,多元化的新型评价体系正在打破这一单一标准。它所塑造的人才类型,不再由学术主体单方面决定,而是由社会、产业与教育共同定义。

受访者供图
李拓宇建议,校企双方都应更加主动地推进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高校不仅应在单一的科学教育、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上发力,更应致力于以交叉复合的视角,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体系应打通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化的链条,推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深度合作,推动高校学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同步提升。
未来,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人才培养机制也亟待深入探讨和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潮声丨工程硕博士不写论文也能毕业?07-05
暑期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未成年人?要这样筑牢反诈“防火墙”07-05
57家商户获授牌,让放心消费成为南澳旅游的“金字招牌”07-04
兰州市榆中县市场监管局开展物流园区叉车“全覆盖”专项监督检查07-04
市检验检测认证院连续三年获评江西省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机构07-03